專屬當代我們的電影:短評—初看納瓦波《就愛斷捨離》

lin lin lin
Sep 8, 2021

--

要說近年來最適合闔家觀賞的一部電影,我認為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在2019年的作品《就愛斷捨離》是一個絕佳的選項。觀看管道單純容易(Netflix)、攝影畫面純淨優美、配樂多樣又有趣、各個設計過的家景都讓人想搬進去住個一晚,適合和家中長輩以及小孩一起欣賞。

但會一口咬定這是適合闔家觀賞,抑或是換句話說,「適合當代(2015年後)的我們『所有人』都一起欣賞的電影」,是因為其中所表達的核心母題與創作手法能呼應與象徵此時此刻幾乎是全球多數人的特徵與精神概況。

《就愛斷捨離》在電影中以一種輕鬆的動機讓主角開始行動。想要整理家裡,改造裝潢的這個念頭我們都曾經有過,也或多或少探索過極簡主義的風格與精神。電影親切地以這麼平易近人的角色動機,雖然是傳統的敘事手法,但充滿誠意地引領觀眾一起探索在打掃家裡,以及歸還被遺忘的物品時我們會遇到的問題。最後電影一半的篇幅都在處理一種從古至今我們生活中都會遇到的人生難題,難以用文字形容,卻切實地發生在生活當中困擾著我們的,稱之為「情感的『時差』」的概念。

情感上的「時差」這樣的困窘早在十九世紀時就被文學作家普魯斯特感受到。當時資訊尚未如我們現今發達,普魯斯特長年與一名男性的愛人交往,但對方已經有了妻子。某日這名男人在自己的家鄉下定決心要和在城市中的普魯斯特生活一輩子,他寫了洋洋灑灑的文章,在字句中表明深愛普魯斯特,要動身前去相見,卻在路途中發生意外,喪失生命。男人過世的消息透過緊急電報傳到了普魯斯特的家中,頃刻之間普魯斯特傷心欲絕,沒想到此時又有一封信件來到,就是男人在出發前寫給普魯斯特的告白信。

就是這樣時序上的誤謬,引發了普魯斯特情感上的「時差」。普魯斯特花了將近一生的時間,七本書的容量,寫下了《追憶似水年華》這本著作探討人記憶的特性,與這情感的「時差」。

然而當我們身處資訊爆炸的年代,已經不會有任何像普魯斯特這樣的案例令人扼腕,如今我們會有這樣的問題,主要起因關係中任何一方選擇不理會、不處理疙瘩與嫌隙,而多年後又決定重新拾回歉意。導致在同樣的時間線上,人與人的情感無法傳遞與回饋,而後當其中一方釋懷,又有一方要挑起傷痕來「療傷」。《就愛斷捨離》就是一部探討當代人們遇到普魯斯特那種問題時會如何面對的作品。

電影中不同角色們的「情緒歷史」各自在不同的階段,女主角過了兩三年才決定要面對拋棄前男友的事實、媽媽還無法從丈夫離開的失落中釋懷、新戀情又使人必須面對對象有與先前情人的共同回憶。大家都在各自但卻不同的情感光譜上,但是關係是需要兩個人才能維持或破壞的,這就進而造成我們永遠無法理解對方,因為每個人在生命中前進的速度各自不同,我們永遠無法和他人合為一體。

這時電影又帶出了一種完全屬於2015年後,人與人關係處於液態狀,拒絕固定,渴望變化與不決定(因為不決定能使成本降低,避免被拋棄的風險)的我們有的精神現況。當我們遇到「時差」與「隔閡」時,現在的我們會做的事就是擺爛、放棄、裝作沒看到。並非說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只是相較普魯斯特的年代(也沒離我們很遠,科技使我們加速),環境、科技都使我們的精神朝這方面發展。正因為每個人行進的速度不同,你渴望、主動地想要解決人際關係,只是在傷害對方而已。因此我們最終都會選擇「什麼都不做」。

所以當女主角決定不跟媽媽討論就直接把鋼琴丟掉,然後跑到沒人知道的地方過新年;又或是媽媽死賴著沒人彈奏的鋼琴時,他們儼然成為了一種能夠象徵當代液態社會的模板人物,做出了我們口耳不傳,但在碰到時都會做出的決定。也因此,當我聽見安哥說:「你得用一輩子懺悔,努力體驗罪惡感時。」我突然想大叫一聲:「你這個不合時宜的人啊!」。

--

--